PC250199.JPG 這不是湯圓哦! 上鍋蒸一下, 變這樣...

 

PC250206.JPG 這是客家發包(粄)的一種, 又名假柿仔.

以下轉載自村村客家文化上網 :

假柿仔(三灣米食達人~林春蘭 撰述)

 
  「假柿仔」又稱「假喜仔」、「發包仔」,在過去物質缺乏的年代,是以前客家人在過年前就會開始準備的年節點心,在客人來家中聊天時請客人吃。

  這種粄因顏色、型狀和柿子近似而得名,其實是發粄的近親,製作及材料和發粄完全一樣,差異在發包仔放更多的紅糖以及發酵的時間較短(視天氣而定),粄脆較乾,蒸製時是將已發酵的粄漿抓一小塊搓成一個個如柿子大小,直接放在鋪好玻璃紙的鍋撩仔面頂蒸,大約半個鐘頭左右便成了如柿子般隆起的「假柿仔」,可以放置很長的時間。

  無論發粄或「假喜仔」,因為象徵「發財發運」的意義,客家人過年蒸發粄時,皆認為糕面如果蒸到綻裂出如花瓣的漂亮裂紋,表示來年一定會發,但經常會碰到久蒸不熟的情形,所以常在灶頭上擺鹽巴及艾草以去邪,同時會要求小孩不可亂說話,相當講究與慎重。因此不論過年拜天公、祭祀阿公婆、拜伯公,供桌上都可見到其蹤影。

材料:內地米(蓬萊米)2/3、糯米和在來米合佔1/3、麵粉少許、紅糖、酵母粉

這個發包, 是媽媽每年過年都會做的點心; 她都做好一小缸米糰放在角落, 我們回家後, 下午時分總要問我們: 要吃發包嗎? 很Q很好吃哦!, 不待我們回答, 馬上就去廚房掀開她那一缸寶物, 取出一小團一小團, 揉一揉, 上鍋蒸一下, 一盤發包(我們家都這樣說)就端上桌了! 那一缸米糰, 印象中媽媽好像麵包師傅養老麵般, 小心呵護著, 也不讓我們隨便動它, 但布一掀開, 滿是發酵好的米糰香. "那一缸", 總給人神秘的感覺!

今天的發包是紅英姐的示範教學作品. 紅英姐是新埔客家人, 也是我心目中值得學習尊敬的長輩之一, 傳統客家人勤勞質樸踏實的特性都在她身上一覽無遺!  知道紅英姐擅長客家米食後, 我常央求她要將身上的寶物獻一下, 否則, 客家美食沒有傳承, 可惜了!她是我們家隸屬的永樂扶輪社的成員之一, 這個社, 取名永樂, 聚在一起真的都很快樂!

紅英姐自己實驗成功這個發包, 作法如下,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: (這個份量很大, 可以等比例減少).

材料: 蓬萊米 4斤(2400克), 酵母16克, 中筋麵粉 150克, 糖 50% (米團重量的50%, 甜度看個人喜好).

 作法:

1. 米泡水3-4小時後, 磨成米漿, 再用粿袋裝起擠壓至沒水份成米糰, 如同做湯圓或年糕那樣.

2. 酵母和中粉及少許水混合成團, 蓋上保鮮膜靜置, 約發2倍大待用.

3. 將(1) +(2) 和糖 (黑糖和二砂, 比例請自行調整)混合均勻, 搓揉成團. 蓋上布, 靜置待其膨脹發酵完成.

4. 將發好的米糰, 像搓大湯圓般, 搓好放入熱蒸鍋中蒸熟即可.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ping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